說起萬卷書,就想到兩句話,一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 前者出自明朝,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中有“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游,每 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也有人說是出自宋朝,劉彝的《畫旨》,但還有人說《畫旨》就是董其昌的,此話也是出自于此《畫旨》,就是說,也是出自董其昌之手。/ / / 后者出自唐朝,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原詩有44句,的其中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 知道這兩句話的人肯定不在少數,而知道出處的人肯定不在多數,或者說,兩句話都知道出處的不在多數。特別是第一句。/ / / 知道這兩句話,而這兩句話的意思也不是太深奧,很容易理解。就是要多讀書,無論是為了寫書,為了講話,多讀書總是有益的。和這兩句話相似的還有一句,只是沒有“萬卷書”的字眼,但是,意思還是差不多,那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出自清 孫洙《唐詩三百首序》。從小時,聽到大人們說的是,能背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總之就是,會背的詩越多,作詩吟詩也就越容易。雖然沒有說讀“萬卷書”,而只是熟讀“三百首”,這和“下筆如有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 / 那么,萬卷書在人們心里有這么大位置,就有一個問題了,明知讀了萬卷書,下筆就可以如有神了,也明知只要下筆如有神,無論你是走仕途,當教授,講起話來可以滔滔不絕,頭頭是道,還是你搞創作,碼文字,寫起書來可以筆走龍蛇,文如泉涌,那怕你是占卜算卦,插科打諢,侃起大山來也可以云遮霧罩,口若懸河,問題是,我們讀萬卷書了嗎?明知而不為,為什么?/ / / 那就是,有可能讀了萬卷書,也未必能下筆如有神,就好像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那樣,十年寒窗苦讀萬卷書,沒有換來黃金屋,也沒有引來顏如玉。/ / 那就是,有可能我們在有限的人生中,很難實現讀萬卷書的夢想。/ / / 寫到第二個“那就是”,就想到,萬卷書,到底有多少?萬,不用說,那就是一個數目,大概兩層意思,一就是說,它是一萬,不是九千九百九十九,也不是一萬零一,在這里,它可以超過一萬,多多益善。二就是說,它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意思就是多讀點書,能讀一千不讀八百的意思。/ / / 而“書”就更明白了,過去沒有影視,沒有錄音,要獲取知識,那就是自己讀書或者別人讀書、說書給你聽。所以說,書就是書,沒有歧義的。/ / / 萬卷書三個字中,要論多少有點異義的就是這個“卷”字了。網上有解釋說,古代萬卷是指皇帝的試卷。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很顯然,這是把萬卷放在一起了。據字典解釋,卷,和書相關的解釋,指書籍的冊本或篇章,如上卷,第一卷等。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卷,就是一本書,這本書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幾篇十幾篇幾十篇文章,甚至于上百篇。有兩個成語,一是開卷有益,意思是打開書本,總有益處。 二是手不釋卷,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可見,卷,解釋為書也沒有什么不妥之處的。/ / / 讀萬卷書,很好很好。作為我們常人,能不能讀萬卷書呢?這應該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說它沒有答案,是說它可以能,也可以不能。/ / / 人生不過百年,掐頭去尾,也就是五六十年吧。為什么要掐頭去尾呢?前頭十年甚至二十年,有多少人在沒有外力督促的情況下而自覺自愿的去讀書呢。后面的十來年,早已經“功成名就”,該頤養天年了,“黃金屋”,“顏如玉”該有的早就有了,不該有的,也不會再有了,頭暈眼花的,有多少人為了“讀萬卷書”的目標而強迫自己去讀書呢。所以,最能說明人們不愿意自覺自愿讀書的話就是,早知書內黃金貴,夜點明燈下苦心。還有那句,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話。書到用時方恨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那就是,我們平時讀了不少了書,但是,并不一定到時候都能用得上,而真正到了要用“書”的時候,卻發現,噫!這本書,我怎么沒有讀過。或者,早就讀過了,但是,一直沒有用得上,卻被忘掉了,等到要用它的時候,卻怎么也想不起來。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讀書時,很有可能不知道哪些用得上,哪些用不上,很盲目地讀了一些書。讀書有必讀的書,也有選讀的書。必讀的書,那就是應試教育中必讀的,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時候,課本那是一定要讀的,不然,你就得不到那個文憑,但是,必讀書大多數時間又是我們不愿意自覺讀的一類書,或許很多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老師在上面講著,我們總是低頭看些與老師講的不相關的書箱,這些書就是選讀的,一般是我們愿意自覺去讀的。但是,這個選讀也不是天天自覺去讀年年自覺去讀,更多時候,會出現的是,沒有書可讀時,千方百計地去找來讀借來讀,而一旦書真的來到我們身邊,讓我們盡情去讀時,卻又沒有曾經在課堂上偷讀書的熱情與興趣,因為,這個時候,除了工作生活上應酬以外,還又有了其它的誘惑,比如說娛樂,又會占據了我們讀書的時間,還可能因為,生活與工作的閱歷,會讓我們多少意識到,有些書,是我們沒有必要一定去讀那么多的,還可能因為,書,就在那里藏著,今天不讀,明天可以去讀,于是,就這樣明日復明日的把書藏在了書房里,藏在了網絡里。/ / / 用幾十年的時間,要讀萬卷書,可能嗎?我很教條地算了一筆賬,按五十年的有效讀書時間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五十年就是一萬八千二百五十天。 這個數字一出來,你就明白了,如果要在你的有生之年實現“讀萬卷書” 的目標,讀一本書就不能超過兩天的時間,否則,你就會留下遺憾,而不能實現讀萬卷書的目標。/ / / 讀一本書要用多長時間呢?我想起當初武俠小說盛行的時候,有租書攤,租一本書每天一角,租一本書,就想著一天看完,所以,就會抓緊當時可以抓得住的時間,這樣,一天能看完一本書就已經很緊張了。何況看的書是自己想非常看的,時間是抓得緊的,如果換了其它書,真不敢說,一本書要看多少天。看武俠小說還是在上班時候。現在,不上班了,有了很充足的時間來看書了。于是,就把買了多年的《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魯迅全集》、《曾國藩全集》等從書柜里拿出來,慢慢讀了起來,這一讀才知道,不要說一天一本,就是三天一本也有困難。上面舉了自己讀書的例子,無非就是說,一天一本書或者兩天一本書的讀,并且是長期的持續不斷的讀下去,一直讀個三、五十年,幾乎是不可能的。/ / / 既然從現在看來,要讀萬卷書很不可能,那就是“卷”的問題了。一套全集,可以是十卷,也可以是二十卷,說句不“尊重”的話,和電視劇一樣,同樣的故事,可以拍三十集,也可以拍五十集的。這就看出書人或出品人的喜好了。/ / / 不過,我看《二十五史》的目錄,卻是發現了這里的“卷”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卷”確有大小之分。有人計算過,全部二十五史,3781卷,共有漢字2733萬個。這么粗略一算,一卷也就是七千來字的樣子。也有人計算過,《資治通鑒》共294卷,三百萬字,一卷也就是一萬來字。據說《四庫全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一卷同樣也是一萬來字。看來,古時候的卷也就是萬把字大小。/ / / 況且,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書,和現代的書,或者說和近代的書,是不一樣的,至少說是在容量上是不一樣的。竹簡串聯起來的“書”即“簡牘”,無論如何與紙張印刷裝訂的書,都不可相提并論。什么時候淘汰了竹簡,而用了紙張印刷的書,很明白的那就是發明了紙張以后。據說,紙張發明在西漢初期,公元前兩世紀的事兒,而《史記》成書時間也是西漢,只是在公元前104-前91年之間,比造紙晚了百把幾十年,也就是說,《史記》的“卷”已經不是“簡牘”時期的卷了,如果用“簡牘”時期的卷來說,一卷能容納多少字呢?據百度,每簡容字數量也差異頗大,45厘米簡一般容字三十余。一卷所用簡數差異也很大,以清華簡為例,《筮法》篇有簡63支,獨立為一卷;《算表》有簡21支,也為一卷;而《系年》138支簡,3800余字,也是一卷。也就是說,可能古代的“卷”小了一點兒,每卷的文字一般不會超過5000字,這樣算起來,心里又替古人坦然了許多,一生中讀萬卷書的機會還是有的。而現代人,“卷”的概念較為清楚了,那一卷就是一卷,我們不可能再去拿過去的小“卷”來濫竽充數了,說自己能讀萬卷書了。當然,也有為了實現讀萬卷書而讀萬卷書的,網上就有,我真為他們感動著,一天兩本三本的,也就是一天兩卷三卷的,這樣算下來,他們可能會在十幾前的時間內,實現讀萬卷書的目標。更當然一點,我不反對他們這樣實現目標,至少他們在心理上滿足了。但我卻不會那么做。因為,不要說一天一本,就是十天一本,多年以后,也不可能會記得自己曾經讀過哪些書。其實,要實現多“讀”一點書,也不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比如,分開來讀。當初,我看《魯迅全集》時,看的就是六卷本,嚴格說來,看完了《魯迅全集》,也就是讀了六卷書。但是,《魯迅全集》卻是有20卷本的,那么,我就可以在心里暗自得意,自己讀了20卷。還有分上下卷的,也可以暗自得意一下,這就是兩卷呀。但是,就是這樣算,一生中,我怎么也讀不了萬卷書。話又可以說回來,我們就是讀了萬卷書,又能如何?一是我們記得住那么多嗎,二是我們用得著那么多嗎?我想,這兩個問號的答案是一定的,我們記不住,也用不著那么多。所以,臨時抱佛腳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用的書,我們盡可能地去讀,沒有用的書,我們盡可能地不去讀。網上一搜,就可以很容易找到青少年必讀的100種圖書,你可不要簡單認為這就是一百本書或一百卷書,這一定是超過一百的,那么,青少年時代要讀完這專家建議“必”讀的100本書,要用多少具體時間,恐怕沒有人算過個賬,我看了這100本書的目錄,真看不出來有些書和考試有什么關系,因此,舍了也罷。那天,在路上遇到兩人說話,甲說,你看過什么什么書嗎?乙說,沒有看過。甲說,你怎么連這書也沒有看過。那口氣很明顯是有點鄙視的。乙說,就是沒看過呀。甲又說,那你知道長坂坡嗎?乙說,不知道。甲說,長坂坡你也不知道?這時,乙也反感起來,說,不知道呀,怎么了,你就是知道,又能怎么樣。甲再也不說了。本來兩人是相識的,結果卻因乙不知道長坂坡而翻臉相譏起來。從這個事上,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呀,你知道長坂坡,他不知道,又有什么呢。反過來,如果再出現第三人,比如我,我要是問甲說,你看過什么什么書嗎?甲可能也會說,沒有看過。那么,我看過了又能怎么樣,甲沒有看過又能怎么樣。讀《曾國藩全集》時,曾記得這一點,原話是: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一毛耳!這原話是我從讀書筆記里找出來的,當時記下了,但是在本子上,在電腦里,而沒有在頭腦里。不用說別人說過的話了,就是自己當時寫的所謂“感想”也早忘記得一干二凈了。過去生活困難,沒有多余的錢去買書,要獲得課本以外的知識,多數是靠借書,而借書卻是很難的。《古小說鉤沉》里有一則《杜預書告兒》:古詩“有書借人為可嗤,借書送還亦可嗤。”充分說明了愛書人對書的癡狂程度。有書借與人讓人譏笑,而借了書再還回去,也同樣讓人譏笑,豈不讓人左右為難?再有《黃生借書說》中的“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話則從另一個側面說,有書的人不一定讀,沒書的人不一定不讀。曾經,我與一領導開玩笑說,現在,有書的人有兩個百分比,一是書款百分之九十是公款買來的,二是買來的書百分之九十沒有讀過。領導一笑了之,未置可否,或許說中了領導,領導不好意思再說下去,或許沒有說中領導,而領導不與我一般見識。如此算起來,我們要靠借書實現讀萬卷書的目標,那就更無從談起了。上學那陣兒,什么唐詩宋詞,總是想著抄下來,背下來一部分,好在一定的場合顯擺顯擺,但是,最后在工作中,真是沒有顯擺的地方,慢慢地,唐詩宋詞也就淡出了腦海。前一段時間,心血來潮,又看了一遍《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結果以為能似曾相識的詩詞,卻是面目陌生得很呢。心里也就想著,等于我又讀了一遍吧,安慰安慰自己,陌生就陌生吧,即便是不陌生,也派不上用場了。不過,還是把這一次的讀詩詞記了下來,放在自己的圖書館里,算是自己“讀萬卷書”中的一卷吧。等到老了不能自己讀書或不想自己讀書時,就把這些翻出來看看,孤芳自賞一下。我們讀不了萬卷書,而讀了書也不一定用得上,這就是讀書與教條的事了。按說,教條主義是害人的,但是,也不是一無是處的。《三字經》,我們看了以后,就是認為,養不教,父之過又有何妨呢?《弟子規》,我們看了以后,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又有何妨呢?當然可以教條地遵守的書的“條文”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愛崗敬業,比如仁義禮智信等等,這些都印刷在不同的書籍里,問題是,我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未必會想到去實踐它們,或者說未必會想到去全面地而不是有選擇地去實踐它們,就是說,有利于我的,就實踐,不利于我的就不實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看書用書,“斷章取義”,是很正常的。說到教條,很容易想起孟子的那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來,書,我們信嗎?我們信,我們不信,那我們的知識從何而來呢?書,我們全信嗎?我們不能全信,一是書太多,我們信不過來,二是現在有,過去有,將來還會有,那就是書也有假書一說,假,如果我們從假的書本上獲取的知識,那能是真的嗎?如果我們獲得了假的知識,那就還不如沒有這“知識”好些。當然,還有錯書。現在網絡上書很多,保不準那個網站上的書,就會出錯,但是,作為我們凡人來說,看到一個網站的書,不可能再去其它網站再校對校對,那么,一個錯的就可能讓你一錯到底。前幾天就看到一個讓人記憶猶新的事來。看《水滸傳》,灑家這個詞出現很多,其實,也知道它的大概意思,但是,為了多“學習”一點知識,就網搜了一下,看看“灑家到底是什么意思”,這一搜,真是有個奪人耳目的解釋,這是一個叫“阿凡題”網站的解釋,說是“借問灑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詩,背了幾十年了,突然酒家成了灑家,是我記錯了,還是“阿凡題”錯了。沒有辦法之下,只得找原本。找了書本上看,原來還是酒家,酒家這個地方沒有變成“人”。正待我要相信書本時,忽然想起,人家一中小學人工智能領導者,怎么會出錯?難道書本錯了?于是,就認真地再看看阿凡題,結果卻發現,還是阿凡題,在古詩里也說借問酒家何處有,那么,同一個“人”,一會兒酒家,一會兒灑家,一會兒是屋, 一會兒是人,如果,一個小學生剛讀古詩,恰巧在阿凡題這里,看到了借問灑家何處有的詩,硬是把酒家記成了灑家,且一直不認為自己記得有錯,這如果的結果該會是什么樣子呢?現在的人,可以說是不缺營養的,網絡上雞湯多得是,哪一“碗”端來都是聽起很營養很營養的,問題是,我們喝下去,消化得了嗎?其實我們是消化不了的,我們能消化個一二也就不錯了。看書,有個選擇,也有“立場”。一本《紅樓夢》,有人說,有多少人看,就有多少種表達內涵,作者要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意境,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我們只是“研究”“揣摩”而已,哪個敢說能準確研究出曹雪芹的用意來。那天看《毛澤東品評/<四大名著/>》,中間有一段:有一次,毛澤東問衛士李銀橋:“你讀過《紅樓夢》沒有?”李說:“沒有。”毛澤東說;“你作為一個中國人,既然有閱讀能力,不可不讀《紅樓夢》,不讀就不懂中國的封建社會。讀一遍也不行,最少看3遍,不看3遍沒有發言權。”偉人都這樣說了,我們凡人有幾人看過三遍《紅樓夢》的,除了紅學研究家外。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曹雪芹早已預見到,沒有“誰”能解其中味的。選擇讀書,也有選擇錯了的,比如禁書一類。既然列入禁書,自然有禁它之理,如果一味沉迷其中,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這個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黃書和迷信一類的書,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深淵的人總是會有的。書能成事,也能壞事,它既能傳播知識,也能傳播罪惡,不然的話,歷史上也不有那么多次的禁書活動了,以致于還有焚書的極端行為,不論焚書的結果對于不對,但它對于當局者來說,那一定是對了的。現在時代發展了,人們接受知識的渠道也比過去多了,所以,“書”也就自然而然沒有了它原來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了。甚至于,人們獲得知識,從另外的渠道比從書本上還要便捷一些,比如電視,它比書本更直觀,更容易讓人接受。一部電視劇,幾十集看下來,輕松而過,而一部幾十萬上百萬甚至于上千萬字的書看下來,就不那么輕松了。而看電視劇,不是和看書一樣獲得知識嗎?或許有人說,電視劇是編劇們編的,那么,書本不同樣也是作者們編的嗎?如果說,一集電視劇相當于一卷書的話,這樣算起來,“讀萬卷書”,那又是一件輕松的事兒了。要讀萬卷書,一是要有這萬卷書,不論是自己買來的還是借來的,二是要有這個讀萬卷書的毅力,沒有毅力也是不行的。現在網絡上書很多,豈止萬卷?很多人也都把這些“書”轉藏到自己的網站,但是,“我們”轉藏了之后,又有多少人去讀了呢?恐怕很少很少,所以說,這讀萬卷書,豈實就是一個美好的愿景而已,切不可去追求它,如果你真的要去追求它,最后失望的一定是你。這話,信不信由你。讀萬卷書,能不能,你說能就能,你說不能就不能,全在你自己掌握,我這只是閑得無聊。讀萬卷書,好不好,你說好就好,你說不好就不好,全在你自己評斷,我這只是閑得無聊。給這篇文章起了個題目,就是《萬卷書》,如果你讀了這篇文章,那就等于讀了萬卷書。我這也是為那些想讀萬卷書而實際上很難實現目標的人們,提供了一條捷徑,雖然此《萬卷書》里一卷也沒有,但名字卻是千真萬確的。
謝邀!多運動健康,還是多休息健康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毫無疑問,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缺乏身體活動、久坐嚴重影響健康,增加慢性病和早死的風險。相反,積極的體力活動有利于健康,預防早死風險。至于每天多大的運動量才會獲得健康好處,權威機構早已給出明確建議。權威機構關于每天運動量的建議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南明確建議,對于成年人(年齡在18至64歲之間),每周至少需要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75分鐘的劇烈運動。值得強調的是,WHO沒有給出每天運動量的上限,也就是說,活動越多可以獲得更大健康好處。因此,WHO的意思自然是多運動更健康。另外的權威機構,像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運動醫學會聯合給出了與WHO大同小異但更具體的建議,包括:1)為了獲得一般性健康好處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至少5天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天至少25分鐘,每周至少3天共75分鐘劇烈有氧運動;或中度強度和劇烈有氧運動的組合。和每周至少2天中等到高強度的肌肉對抗訓練,可以獲得額外的健康好處。2)為了降低血壓和血膽固醇需要每周3或4次平均40分鐘中等到劇烈的有氧活動。3)如果達不到上述運動目標任何形式和強度的運動,都可以獲得相應健康好處,聊勝于無!同時,指南指出,增加額外的運動量,可以獲得額外的健康好處。新研究:不論運動強度,任何劑量的運動都有健康好處,降低死亡率可見,權威機構有關運動的建議,只給出了每天運動的最低建議量,認為只有達到一定量的運動才能獲得健康好處;而沒有給出運動量的上限,認為運動越多就可以獲得越大的健康好處。這些建議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產生這些建議的主要證據主要基于自我報告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 這通常是不精確的。近年來的新研究已經開始使用了基于設備計量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方法,即使用加速度計量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計步器,可以對于運動強度及各種運動強度下的運動時間進行更精確的記錄。使用這些客觀、定量測定運動量的研究給出怎樣的結果?與此前的研究結果有什么不同嗎?為此,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IHR)萊斯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與挪威奧斯陸體育科學學院等機構聯手進行了全面薈萃分析。經過從檢索到的500多項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中篩查出8項符合要求的高質量研究,共涉及36383名年齡至少40歲(平均年齡62歲)的成年人,平均追蹤了5.8年。根據加速度測得的每分鐘上下垂直加速度變化次數(cpm),日常體力活動狀態分為久坐,≤100cpm;輕體力活動,101-1951 cpm(其中低輕體力活動,101-759 cpm;高輕體力活動,760-1951 cpm);中等到劇烈體力活動, ≥1952cpm;劇烈體力活動,≥5725cpm。就是說,體力活動強度分為久坐、輕體力活動,中等到劇烈體力活動,和劇烈體力活動四個等級。像慢走或烹飪、洗碗等日常活動就是輕體力活動。中等強度體力活動一個簡單衡量標準是,活動過程中有一定的呼吸困難,比如可以正常說話卻不能唱歌。結果,隨訪期間有2149名(5.9%)參與者死亡。經過統計學處理后,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強度如何,任何水平的體力活動都與死亡風險顯著降低有關。具體來說,總的體力活動與死亡率變化的劑量效應關系是:不同時間輕體力活動與死亡率變化的劑量效應關系是:不同時間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與死亡率變化的劑量效應關系是:可見,每日不同強度體力活動量與死亡率的劑量效應并非單向線性關系,其中當體力活動總量增加到每天約300分鐘(5小時)輕體力活動,或24分鐘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死亡率下降最為急劇。與那些從事很少或沒有身體活動的人相比,每天從事這個水平的體力活動死亡風險大幅度降低到一半水平。研究的另一項重要發現是,死亡率隨著每天久坐時間的增加而呈單向性升高,每天久坐達到或超過9.5小時,死亡率增加更加顯著。總體上說,以加速度計量器定量記錄活動量的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對降低死亡率的效應強于此前基于自我報告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新研究結果表明,體力活動對于促進健康和降低死亡率的作用不存在最低量閾值,無論體力活動的強度,任何劑量的活動都是有益的。就是說,只有多運動才更健康;而所謂“多休息”即更長時間的久坐,不但沒有健康好處,反而增加慢性病和死亡風險。
WED989VI458EMLOEF44EF8EF
國際書展商管財經雜誌訂購優惠2020年National Geographic新竹哪裡訂國際書展Business Traveller優惠訂閱價格2020年TIME時代雜誌台中哪裡訂
2020年時代雜誌南投哪裡訂 國際書展TIME美國時代雜誌怎麼訂閱最便宜 培養國際觀必讀美國time時代雜誌好康A方案,每天只要9.6元,線上訂閱只要3.6折? 國際書展富比士雜誌南投哪裡訂 國際書展TIME雜誌南投哪裡訂 遠見雜誌,訂閱超殺價格,今年獨有?考托福推薦的雜誌? 讀者文摘台南哪裡訂 國際書展探索頻道雜誌南投哪裡訂 讀者文摘英文版快速學會英文五大能力的方法?個人學英文方法大公開? 國際書展親子天下優惠訂閱價格 社會人文雜誌台南哪裡訂 讀者文摘英文版雜誌如何練英文寫作? 小緁快速提高英文寫作的大絕招?